第1113章 自我反省(2/2)
日本如今的京城平安京,就是效仿唐朝长安与洛阳修建的,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为左右二京,左京全部效仿洛阳,右京全部效仿长安,可以说完全是将唐朝长安、洛阳两座都城的坊市结构完全照抄了去。
前宋的诗词、文集大量被售卖到了日本,上层日本贵族自称华族,以习汉字、作汉诗、读中原典籍为教育,也就是他们坚持了自己的服饰、饮食和语言,算是做到了汉文化与本土大和文化的积极融合。
所以秦桧想要将“五石散”传入日本时,九州岛诸多投向汉军的倭人贵族们纷纷表示拒绝,拒绝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大唐药王孙思邈反对服散,你们汉人都不食,那我们日本人也不食!
秦桧将这个消息紧急上报后,王伦无语了许久,他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人居然这么不好骗,在他们心中,唐朝简直就是天朝上国,唐朝就是最完美的,那么他们的一切都要向唐人看齐。
为了重振中原汉人的信心,汉军在不断对外开拓的同时,朝廷内部的主流舆论,是将周边诸国视为蛮夷,认为他们需要在汉军到来之后,要接受教化的。
由于汉军强悍的表现,在这种舆论宣传之下,周边诸国仿佛就真的成为了蛮夷,朝廷很少关注如东北、西夏、大理国、李朝内部的汉化情况。
王伦便开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由于对外军事的顺利,让他也难免有了几分膨胀,这种心理出现在一个皇帝身上,是非常要不得的。
自我反省之后,王伦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思想误区,那就是认为金国、西夏、大理、李朝、高丽等诸国以及此前的辽国,其汉化主要体现在上层统治阶级和贵族群体,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这个时代的“汉化”,从来不是说让蛮夷变为华夏,而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化”的过程。异族建立政权,要维护统治,必须要向最富有集权统治经验的中原王朝学习。
于是在学习中原王朝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服饰、官职、行政区划、科举等先进的适配性极强的制度就被周边学了去,作为配套,那么儒家思想、汉语、汉字也要被学习,经济制度也要被效仿,可以说一旦汉化开始,那就是全方位的效仿和进化。
若是中原王朝武力不行,那么这种主动的汉化过程是相当脆弱的,是极有可能出现反复的。
但实际上周边任何一个政权的汉化都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上层贵族,只是上层统治者们表现得程度更深,下层被统治的民众表现得相对弱一些而已。
这就涉及到儒家思想对“华夷之辩”的苛刻标准了,也就是说在儒家传统下的华夏绩效学的每一步绩效提升的标准太高,便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已经接受汉化的人群,仍旧被视为蛮夷。
典型的例子就好比疍民,当初吴用南下协助邓元觉逃亡,疍民主动伸出援手,在王伦称帝后,由于开发岭南的需要,朝廷认定了疍民为编户齐民的百姓,但民间的歧视仍旧存在着。
许多疍民也因此愈发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传统,抗拒朝廷赋予的“汉人”身份,这其实并不利于朝廷维护在地方的统治。
此前王伦觉得,只要将诸多异族拉入到以汉人为中心的经济大循环之中,汉化总归是能够很顺利地推动下去的,现在他才意识到,这个想法过于理想主义了,该有的教化还是要继续推进的,否则就是无根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