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精忠报国(2/2)
“原来华夏的年轻人,不是只会背单词和刷题啊。”
“突然想去西安看城墙,听真正的狼烟故事。”
这时主持人上台,拦住准备下台的叶辰,开口问道:“叶辰同学,刚才你的演唱让全球直播间都沸腾了。我们都知道这首歌是原创作品,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创作背后的故事?比如……灵感最初是怎么萌芽的?”
叶辰低头拨弄麦克风线,指节因用力泛白又骤然松开,足足十几秒才开口回答:“其实这首歌的雏形……是我太爷爷枕头底下的笔记本。他总说梦见鸭绿江边的雪,可清醒时连“雄赳赳”三个字都唱不全。去年他走的时候,我在那个红绸布包着的本子里,发现了半首没写完的诗,“烽烟埋骨处,少年仍执枪”,这是他写在泛黄日历纸上的句子。”
弹幕区瞬间飘满“爷爷”“老兵”的关键词,樱花国历史系学生“富士山下”发帖:原来歌词里的“忠魂”不是抽象符号,是真实存在的生命。
主持人递过纸巾,指尖在叶辰腕间轻颤,“听说你为了打磨这首歌,特意去了多个历史遗址?能和我们具体说说吗?”
叶辰接过纸巾却没擦脸,揉成团攥在手心,“第一站是烈士陵园。那天雨很大,我蹲在刻着“陈树湘”的墓碑前,突然明白“埋骨他乡”四个字该怎么唱,不是嚎啕大哭,是喉咙里卡着块冰,明明冻得发抖,却烧得胸腔发疼,后来我又去了纪念馆,在“万人坑”遗址前,有个小女孩问妈妈:“这些叔叔阿姨怎么都躺着呀?”那个瞬间我突然懂了,我们唱“何惜百死报家国”,不是为了宣扬仇恨,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脚下的土地曾浸满鲜血。”
华夏网友“金陵十二钗”发长弹幕:“作为京南人,听到“血泪满眶”时浑身发抖。谢谢这个少年,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数字。”
主持人注意到叶辰衬衫口袋露出的银色物件,伸手轻触,“这是……?”
叶辰掏出枚布满划痕的子弹壳,在灯光下折射出冷光,“在鸭绿江边捡的,当地老人说,这可能是当年志愿军坑道战留下的。写副歌时总觉得缺口气,直到把这东西攥在手里唱纵横间谁能相抗。”
突然把子弹放在麦克前,麦克里传来子弹弹壳的声音,“这声音像不像军号?为了录这个音效,我在江边吹了整整一夜西北风。”
寒国网友“K历史控”酸溜溜评论:“不过是借历史博眼球。”
这条弹幕立刻被华夏留学生“爱丁堡的雪”用航拍视频怼回:“看看鸭绿江上的断桥吧,弹孔比你的键盘更有说服力。”
主持人注意到叶辰手腕内侧的淡疤,开口门道:“这个痕迹是……?”
叶辰卷起衬衫袖子,露出蜿蜒的烧伤疤痕,无所谓的回答道:“去年在社区教孩子们弹吉他,教室突然起火,抱最后一个孩子出来时被横梁砸到,手里还攥着谱纸,医生说再晚半分钟,这条胳膊就废了。但你看,现在还能拨弦不是?这些伤啊,都是歌里的音符。”
樱花国网友“三味线の梦”发帖:“”在华夏,连少年的伤疤都刻着家国故事。”
主持人声音突然哽咽最后一个问题:当“你站在这个舞台上,看着三国学子的眼睛,心里最想传达的是什么?”
叶辰沉默十秒,忽然转身指向礼堂后方的巨幅屏幕,那里正在播放太爷爷年轻时的黑白照片:穿着破军装,咬着冻硬的窝头,眼里却燃着光,“我想让大家知道,华夏的年轻人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我们读《出师表》会哭,看《英雄儿女》会热血沸腾,听到雄赳赳气昂昂会下意识站得笔直,因为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的是精忠报国的血!”
台下突然爆发出跺脚声,清北学子自发唱起《强军战歌》。
直播间里,纽约唐人街的华人餐馆老板举着锅铲跟唱,樱花早稻田大学的华裔留学生把国旗披在肩头,寒国街头的华夏交换生对着镜头比出“五星”手势。
寒国弹幕区罕见沉默,只有“han_hero”发了句:“或许我们该重新认识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