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这年头的乡村口音英语老师(2/2)
修好的双桥路和天授长街路段,都是人。
码头这里,打投部管理着各处赶来摆摊卖菜的小农,这里也都是人。
十七号门前人也不少。
甚至有些人在这里拍照——门前摆姿势拍照的那种。
许灼虽然还没有弄来照相机,不过五村集镇照相馆里的摄影师,基本被请过来驻守在这里,为各种人拍照提供方便。
于是十七号就成了拍照背景板。
这拿十七号拍照,门前金砖晒场最前面入口左右,是两棵老黄杨树,一直到门口左右,那是两尊光滑油润如同包浆的古色古香上马石。
上马石后面到门柱前,则是用柱础垒起来的墙。
然后是这生漆髹了许久,加上碳化,如同瓷器般的简单却精致的外大门。
十七号没有门槛,门一开就能看到金砖铺地的里头庭院。
不过鉴于人多眼杂,戚苦玫平时并不开门。
旁边十九号和天杏楼、双桥大酒店一样,都用帷幔围起来了。
如今平日客流量稳定在五千往上,周末两日的人数最多能到八千。
不仅周围村的都过来,全公社也都会过来买东西。
许灼在菜市场独立占据了一个一楼到二楼贯通的门面。
就叫“全国农民特产老店”,从山西运来的各种东西,苏州进来的,还有皮具,篾编,精品木制品,家具,以及服装厂做的精品衣服,都在这里有。
这里来的人不少,买的人不见得多,毕竟价格都昂贵。
可一天下来的营业额,却是目前单门面销售额最高的速食店的小十倍。
这店就在服装店和炒货铺中间。
因为贯穿一楼和二楼,进行了额外装修,那招牌也是挂在了中间。
招牌是黑漆底金粉作字打了玻璃的,不是方的是面三角形竖着挂。
里面的字是中,英,日三国语言。
这三角形也不是正常旌旗的倒三角,而是正三角。
虽然是平地朝下尖朝上,但却是斜的。
这与众不同的风格,不管是谁来了都会多看几眼,忍不住进去。
在这繁华景象的角落,一个不起眼的老头抽着旱烟,面色发愁。
楚跃华从村委里走出来,瞧了瞧,不禁道:“老书记,您愁啥。”
全为民叹了口气道:“后悔搞那么高了。”
“是因为有几层没想好怎么用,对吗?”
“不是,人这么多,万一这楼塌了该怎么办啊……”
楚跃华怔了怔,突然哭笑不得起来。
“我原先也担心这个问题,后来问过许书记。许书记说,一般商场楼层标准承重是每平米四百公斤。但双桥菜市场这栋红顶大绿楼,是咱们标志性建筑,人没到就看到咱们这楼,不管谁都知道那就是天授村了,以后人不会少。所以这楼层他用料上作了调整,加到了五百公斤左右,也就是半吨。”
全为民听了之后又疑惑又担忧:“半吨,你咋知道的?亲眼看到的?”
“许书记说的,我就信了,那能不信嘛?”
“哼……”
一平米半吨承重,这数据当然不是许灼自己研发弄出来的。
如今大部分人造楼,铺设楼板,都是钢筋混凝土直接上。
但钢筋上可以做立体支模,还能铺设尼龙网来增强粘结性。
一平米能站几个人?
算他五个人,这年头平均每个人体重撑死也就六十公斤上下。
街上除了孕妇就看不到哪个人是挺着肚腩的。
这也是为啥当初许若谷长了几层下巴时,别人一眼就觉得她是怀了,不是胖了,毕竟这年头能胖得肚子鼓起来,得每天吃多少油水?
就在两人聊得热络时,前面码头也忽然热络起来。
只见一艘,两艘,三艘……观光船,涌入码头。
随着船只靠岸,一群金发碧眼或红毛白肤,几乎都牛高马大,穿着不能说时尚,但与如今青蓝灰白黑红为主时代截然相反的老外,涌入了天授村。
一船数量有三十来个。
三船一百多个。
“啥情况?”全为民问楚跃华。
楚跃华也茫然道:“不知道啊,这……这咋办?”
“还能咋办?先去把小刘叫过来,把人缓一缓。然后把兔崽子叫回来吧,咱们快艇不是到了嘛,直接去接吧……”
“老楚!电话!”
突然,村委里头又冲出一个干部,看到楚跃华连忙喊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