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无妄之灾(1/2)
陈暮只是多买了几辆车而已。
但是,当陈暮这边买车的消息传递开后,四周的周边渔村都知道了。
这年头,哪怕没有网络,许多消息也会很快传遍开去。
尤其渔民村买车的事情,那一定会有人特地跑到其他村去传消息。
八卦之心,古今中外,都不少。
现在,鹏城这些渔村,因为大量港商的涌入,都纷纷有了钱。
虽然说分到村民手中的钱,不算多,但是也比现在城里人一年赚的钱多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了。
而村长,以及村里比较有话语权的人,买辆车,已经没有什么问题。
而国内目前流行的车,真的不行。
都是吉普这种老掉牙的,或者老毛子的车。
而陈暮,开的都是日本车。
那都是好车。
所以,他们也要开。
哪儿买车?
他们这出来四处打听一下,有人要买车,那还怕没有车贩子去主动上门推销吗?
这就是一拍即合的事情。
但是车从哪儿来?
只有港岛。
而你要说正规从港岛买车进来卖?
不说别的,关税方面,就可以保证这些车贩子赚不到钱。
因为,太贵了,现在国内可没有几个人买得起了。
那就只能从港岛那边走私商人那里进货。
港岛的走私商,怎么进货?
偷!
是的!
偷车!
在港岛,偷车已经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作业。
这都是有专业人士进行作业的。
当然,这个年代,车辆的防盗系统也不怎么好。
当时的汽车防盗技术相对简单,偷车贼可能会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螺丝刀、扳手等,通过拆卸车门锁或点火装置等方式来启动车辆。
一些熟练的偷车贼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车门并发动汽车。
这也是许多港岛电影,以及好莱坞电影里经常见到的镜头。
后世,汽车防盗技术提升,这种盗窃手段就很少了。
当然了,这种独立作案的,都是临时偷车,或者间或的那种偷车贼,小打小闹那种。
这种偷车了,都是卖给本地车贩子,进行简单改装后再卖出去。
或者,就是为第二次犯罪做交通工具使用。
实际上,大型的车贩集团,那都是团伙作案。
一般都是多人配合实施盗窃,分工明确。
有的负责寻找目标车辆,有的负责望风,有的负责动手偷车。
例如,在一些繁华地段或停车场,望风者会观察周围环境,确保没有警察或保安注意,然后通知动手者进行偷车操作。
而且,他们不是一辆辆偷,而是提前观测好所有要偷的车型后,进行集中式一次性偷窃。
一旦盗窃成功后,就会立刻将其开到集团的改装厂。
将其进行颜色喷涂,更改车架号等操作。
然后,再由专门负责运输的车辆,将其运走。
这之后,偷车集团会彻底放假一段时间,来避开警察的搜捕。
只要不在短时间内进行二次作案,警察也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是很难抓获的。
这也是为何港岛电影里,那么多卧底的原因。
很多犯罪集团,都是间或性作案,一次就是大案。
这种情况下,由于并非是持续性作案,没有内应,那是很难提前布置,进行抓捕的。
但这一次,偷车实在有点多。
没办法。
鹏城的小渔村有300个左右。
而随着改革开放,这其中超过半数的渔村都已经成功招商引资。
毕竟,港岛人工太高。
一个港岛工人的工资,在大陆可以养活100个人了。
更不用说其余的物价也比港岛不知道低多少。
这以前,是不允许他们前来投资。
政策不允许。
现在,政策允许了,自然大量港岛商人来投资。
也不买地,都是租地。
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个时期大陆的发展政策是否持久。
其实,要是这段时间买地的港岛商人,未来都是大赚特赚。
但是没有。
都是租地。
这就是对目前国内政府的信任度不够,也并不看好未来前途。
当然,仅仅是这些租地投资,给这些渔村带来的收益,鹏城统计过,仅仅这半年,就超过了10亿。
这是很可怕的数字。
放在未来,那或许不值一提。
但是在现在,10亿的投资,已经出一笔惊为天人的数字了。
这太多了,也太疯狂了。
自然,村里都有钱了,那就要买车。
渔民村都买车了,他们也要买。
虽然说,渔民村也修路了。
但是他们怎么不学着去修路?
这就是认知问题了。
修路,那是给大家修的。
买车,是给自个买的。
所以,一下子,涌过来的订单超过了300辆车。
300辆车,对于港岛的走私集团来说,不算大数字。
但是透过这个大数字,他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尤其,港岛渔民村的发富,他们都看在了眼里。
而且,未来还有更多的港岛富商去鹏城投资。
未来,鹏城会有更多的人变得有钱。
他们会需要更多的私家车。
所以,这一次,港岛的走私集团是彻底来了一波大的。
毕竟,你不能一次性偷个几百辆车,过了一两个月,又来偷一次。
这样,很容易就被警察蹲点了。
警察蹲个一两个月的耐心,还是有的。
所以,港岛的这些走私集团,一次性盗窃了3000辆车。
一次性,3000辆车失窃,这是港岛有史以来最大的盗窃案。
这直接惊动了港岛警方。
1979年7月17日破晓时分,港岛警务处西九龙总区的接警室里,尖锐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宛如催命符。
当值警员的手不住颤抖,在记录第37起报案时,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一团墨渍。
电话那头,汽车租赁公司老板近乎绝望地嘶吼刺破听筒:“我的三百辆丰田皇冠全没了!整个停车场只剩一地玻璃渣!”
消息如惊雷般迅速传开,整个警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乱。
重案组高级督察张伟诚咬着的香烟在指间微微颤动,他踩着满地碎玻璃冲进停车场。
朝阳的光芒洒在地面,将那些碎玻璃折射成无数锋利的刀刃,轮胎摩擦地面留下的焦痕交织成巨大的蛛网,原本整齐排列的三百个车位如今空空如也,像是被掏空内脏的巨兽。
张伟诚蹲下身,指尖蹭过地面新鲜的油渍,忽然想起昨夜电台新闻里鹏城蛇口工业区奠基仪式的鞭炮声,那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回响,此刻却蒙上了一层诡异的色彩。
“监控显示,凌晨三点十七分,所有车辆同时启动。”
一名警员捧着录像带,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恐惧,“像军队一样,连转向角度都一模一样。”
张伟诚盯着屏幕上整齐消失的红色尾灯,后颈瞬间泛起一层细密的冷汗。
作为资深警探,他见过无数大案要案,但如此规模、如此井然有序的行动,显然远超普通盗窃团伙的能力范畴,背后必定隐藏着庞大且专业的犯罪网络。
一周之内,全港十八区接连上报车辆失窃案件。
当失窃车辆的数字突破三千大关时,警队高层会议室的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
总警司猛地将茶杯重重砸在地图上,茶水四溅,“三千辆车!足够塞满整个旺角!它们不可能凭空消失!”
他的怒吼中,既有愤怒,更透着一丝焦虑。面对这起史无前例的大案,整个警界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张伟诚的皮鞋在油麻地潮湿的污水沟旁连连打滑。他强忍着刺鼻的恶臭,掀开生锈的井盖,霉味混合着浓烈的机油味扑面而来。
三个装满车牌的编织袋浸泡在脏水中,他仔细翻找,最近的一张车牌登记日期赫然正是案发当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