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内功深厚(1/2)
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学术沙龙成功在燕大落下惟幕,总体而言这是一次胜利的学术会议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过去一年会员们出的学术成果上,更体现在今年会员申请人数的增加上。
去年研究会刚成立时,初始成员大多是来自于燕大、人大、燕师大等国内顶级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一共有18人。
年前研究会纳新,一下子收到了70多份申请表。
研究会不是学生社团,是有相当高的准入门槛的,不仅是学历、职称这些硬性规定,最关键的是要确有对林朝阳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这个申请人数着实让研究会有些措手不及,花了不少时间审核,
而诸多学者的踊跃申请,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林朝阳文学研究会可不止中国这一家。
早在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就与美国、日本文学研究会达成了学术交流活动的合作,每年双方都会互派学者进行交流学习。
美国的交流高校是耶鲁大学、日本的交流高校是日本大学,国内的自然是燕京大学。
出国交流当访问学者,而且还是去美国、日本的顶尖高校,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尤其是文学专业的学者,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大家的踊跃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洪子成是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秘书长,学术沙龙结束之后他跟林朝阳聊着过去这一年研究会的发展。
沙龙一开始的报告也提到了研究会的发展情况,但很多细节还是没办法拿到台面上说的。
他在谈及文学研究会的发展时,脸上带着些骄傲,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蒸蒸日上。
「你那部写得怎么样了?」聊完了研究会的情况,洪子成又关心起林朝阳的创作。
毕竟研究会存在的意义就是研究林朝阳的文学作品。
《人间正道是沧桑》发表距今已经过去了快三年时间,三年没有新作品,可不是林朝阳的风格。
「第一卷才刚写完,还得修改修改,查缺补漏。」林朝阳说。
洪子成也知道林朝阳这回要写的作品格局宏大,远非一般的长篇可比。
哪怕是《闯关东》《白鹿原》这样的大部头作品,在林朝阳的新书面前恐怕也要相形见出。
如此宏伟的作品,非弹精竭虑、披肝沥胆不可成。
「修改完了就发表?」
林朝阳沉吟着说道:「再等一等吧。等写顺手了再说,连我自己都不清楚要什么时候才能写完。现在就发,不负责任。」
在文学界,许多作家都尝试过写些大部头的作品,规划的内容看起来十分宏大,但真正落笔却写不出三分气魄。
有些人写出了前二三十万字就恨不得昭告天下,各种联络杂志社、出版社尝试发表、出版。
面对这样的情况,其实杂志社、出版社通常是很为难的。
像这一类大长篇作品,连作者本人都不敢保证他后期的创作质量是否能保持跟前期一个水准。
前面写得不错,万一后面的部分水准大降怎么办?
偏偏能写这一类题材作品的作家,往往还都有些名气,所以才会让人左右为难。
相较之下,林朝阳的态度无疑要严谨和负责任多了。
洪子成面露钦佩之色,「这样的大长篇,最好还是保持稳定的创作状态。草率发表,很容易打断那口气,影响作品质量,得不偿失。」
「嗯-等全写完再发也不太现实,这部的内容太长了,我的计划是等进程过半了再陆续发表。」
「这个还是要看你个人的创作状态。」
又过了大半个月,林朝阳将新书第一卷内容修改完毕,没有急着继续创作,而是将书稿送到了燕大的王永兴处,请他帮忙斧正斧正。
送完书稿后又过大半个月,林朝阳才接到王永兴的电话,说要请他到家里谈一谈。
到了王永兴家,两人闲话几句,王永兴笑着说道:「年纪大了,看东西太慢,想着也慢,让你久等了。」
「您说的哪里话,是我让您受累了。」
说着话,王永兴拿出了笔记本,「现在记性不好,这书我边看,边写了些东西,权当是我的读后感吧。」
他态度谦和,林朝阳接过笔记本翻看。
「”..-朝阳同志此一部,要写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巅峰的百科全书,场面宏阔,人物众多,
事件繁富,矛盾丛生,多种人物同时登场,多种矛盾同时展开。」
「第一卷内容大篇幅描述了隋末的群雄逐鹿,但实际上李氏王朝的权力更迭才是暗藏在其中的主线,贯穿始终。
李家与隋朝的矛盾、李家与各路起义军的矛盾、李家内部的矛盾,形形色色纷纷攘攘,此消彼长此盈彼缩.」
「总体来看,第一卷既有严格的历史依据,又有深刻的思想见解,较为真实的、深刻的反映了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所主导的王朝交替和新生王朝的权力斗争。
朝阳同志对隋末唐初的历史下了极大的功夫,内功深厚不逊于专家学者。
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状况、宫廷生活、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乃至三教九流略等,无不了如指掌,因而才能在作品中写出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王永兴的「读书笔记」记了足足十几页,要是细算起来,少说也得有五六千字。
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对的看法,态度严谨又客观,其中不乏溢美之词。
当然,也提出了几处可供完善的建议,主要是史料与之间值得推敲之处。
读完这份「读书笔记」,林朝阳心中感动不已。
再三道谢后,又跟王永兴探讨了一阵,欣然接受了这些建议,最后心满意足的离开。
4月里,两年一度的庄重文文学奖再度开启了评审进程,在小六部口胡同西院召开了本届评奖的第一次会议。
自1988年第一届举办以来,庄重文文学奖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因为这个特殊的年份,林朝阳破例受邀担任评委会荣誉主席,消息传出后,一下子为庄重文文学奖吸引了文学界的众多目光。
成立十年以来,庄重文文学奖凭借着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奖制度,受到了文学界同仁和读者群体的广泛认可。
在整体影响力上甚至已经隐隐压制了茅盾文学奖上,毕竟茅盾文学奖受政治因素影响太深。
几届以来评奖周期时不时就要变动一下,而庄重文文学奖雷打不动的两年一届,稳定性更强。
出现这种情况,文协作为组织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早几年,为了遏制国内文学奖项泛滥的情况,文协取消、合并了不少文学奖项。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被合并进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短篇奖、中篇奖。
但合并后的鲁迅文学奖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评奖制度沦为了分蛋糕模式。
去年首届评奖,设置了短篇、中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九个单项奖项,一共70
篇/部作品获奖。
一次评奖70篇/部作品获奖,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筹备近十年的鲁迅文学奖也几乎在第一届面世后,就失去了其问鼎当代文学桂冠的可能。
而相较于鲁迅文学奖的贪大、贪全,茅盾文学奖则犯了另一个毛病。
过分强调作品的史诗性,过分偏爱现实主义风格。
这样的评审风格直接导致了过去几届评奖过程中,茅盾文学奖遗憾的错过了不少饱受文学界认可和读者喜爱的作品,如张炜的《古船》、王濛的《活动变人形》”
在今年的第一次评审会议上,谈到两个奖项的竞争时,林朝阳坦诚的说道:
「茅盾文学奖是文协的亲儿子,受官方影响比较深,更关注入选作品对于现实的影响力,这是奖项本身的调性决定的。
庄重文文学奖与其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它关注叙事文本本身的艺术价值,挖掘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探索。
简单点说,茅盾文学奖更注重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而庄重文文学奖更贴近文学本身,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去跟茅盾文学奖竞争。」
在林朝阳为新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的评奖工作而忙碌的时候,远在美国的陶玉书也在美国忙成了空中飞人。
上线接近两年时间的奈飞发展势头依旧迅猛,但这并不代表公司的前途是一帆风顺的。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行业内陆续涌现了几家竞争对手,借着DVD整个行业的发展潮流,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势头。
但就商业模式而言,奈飞还是甩开了对手们一大截。
按照奈飞自己的测算,用户每月的订阅费用为19.99美元,固定盈利为4美元,这样的模式可以说是旱涝保收,为公司提供了稳健的现金流和发展动能。
除了新兴的竞争对手们,行业巨头百视达终于开始重视起了奈飞这个挑战者。
5月的第二个周二,马克·伦道夫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再三确认对方的意图,他经过一番考虑最终拨通了陶玉书的电话。
「收购?」
「是的,打电话来的是埃德·斯特德,百视达的总法律顾问。」
「具体条件呢?」
「他希望我们可以当面沟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