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漫雪艰难前行(1/2)
“墨守成规的人,只能图得一时安逸,却无法长久维持国家之昌盛!”
“例如当今,***能够在市面上通行,正是因为《金布律》中的僵化规定。如果改变这些条框,就可以有效地遏制假币制造者的行为!”
王坤哈哈笑道:“郎中令所说的听起来悦耳动人,细细思来,实在可笑至极!”
周虎皱着眉头询问:“我的话有什么值得嘲笑的地方?”
王坤对着赵明行了个礼,随后甩了甩袖子说道:
“假如一个人在市场上买鞋,因为鞋子不合适就想把自己的脚趾剁掉去适应鞋的大小。难道你说的情况不是这样么?”
“因为犯罪就更改秦律?如今市场中有低劣货币流通,不应去追溯源头,而是直接允许民众挑选钱币的好坏吗?”
“普通人虽然看起来愚钝,其实相当狡猾。若官家铸币与私币同时流通的结果,就是市场上会越来越多出现假币。”
这一情景不就像大秦版的“劣币驱逐良币”吗?王坤还真是懂得不少知识……赵明坐在案几后静静地听周虎与王坤互相争辩。
王坤所说也不无道理,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官方铸币和***有相同的购买力。如果不控制***,人们就会把成色较好的官方货币收回家中,拿假币出去进行交易,如此循环往复,市场的流通货币都会变成假冒的。
造币这件事情本质上是赚取铸造成本和面值之间的差价收益。
比如当前秦国半两钱的例子:铸造百个半两铜币,实际所需的材料成本约为三十多枚钱,而其中剩余的大约六十多个单位就是盈利部分。
私自伪造相当于印制假钞票,严重侵蚀国库利润。
后来有个马将军解决经济困境的办法就是大规模发行极小且薄的轻币“三铢钱”,类似榆树果实那样尺寸小巧,也被叫做“荚钱”。
这是榨取民众资源的一招,堪比后来某个时代惯用的手法!
加上当时汉政权是一个地方治理较弱的小帝国,对豪门大族和各王基本没有控制能力,结果干脆放手不管,任凭任何人铸造!
由此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全民铸币运动。
极端时甚至有重量极轻的一铢钱出现,稍不注意掉落地上还找不着呢……
这种泛滥成灾的劣币很快造成通货膨胀直奔云端。不过与另一个朝代发行质量如草纸的纸币宝钞相比还是好一点的。
尽管那些荚钱非常小,但也算是珍贵金属制作的。充其量就是购买米谷需要支付更多数量的钱币罢了。
唔,那名管理者轻轻点头,表示已学到了新的手段……
随着这类问题愈演愈烈,即便看似已经懒散不干预的小政府也无法承受,所以吕雉命令重新把造币权收归国有。
但是俗语有言:“若有100%的利益诱惑,则有人不惜以身犯法;若利益增至300%,便会铤而走险即使冒着吊颈风险也甘愿触犯刑法。”同样在《汉书》中有记录提及:若法令明确禁止私铸,那么私铸币
圆孔方钱退出历史进程,并非源于外部侵略,而是工业化铸币设备的引入所导致。
顾无咎手中把玩着一枚三铢币,沉默良久,心中充满了惶恐。
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这些货币的来历!
作为仅居君主之下的左相,有关国家新币发行的消息,直到此刻他才得闻。
顾无咎深吸一口气,转向高坐于王座之上的嬴玄,语调平缓地问道:“不知陛下总计打造了几许三铢币?”
“嗯……”嬴玄稍作思考后答道:“宣水衡都尉姜岳。”
“水衡都尉?姜岳?”
顾无咎微蹙眉头,姜岳是近来嬴玄颇为倚重的一位朝臣,据顾无咎了解,此人出身陈国贵族之后,近日在御苑负责豢养犬类,而“水衡都尉”听起来不似饲养动物之官职。
身旁侍立的赵公子乾解释说:“此乃陛下新开设的一个机构,属太常寺管辖,却直接向陛下负责。”
“水衡都尉一职秩比七百石,下辖三位令尹:专司制币者为钟铸令;专责模具制造者称巧工令;主管冶铜及碳料供应者名辨金令。各职位皆俸禄等同五百石。”
顾元大声质疑道:“设置新官职,竟不曾上报左相府?”
赵公子乾冷哼一笑,“依秦国法规,凡七百石之下官员任免均由陛下自行决断,毋须咨询大臣!”
“何况,属于内宫的职务本不当外廷介入,即便内宫增置部门,也无需左相核准!”
赵公子乾这番话让顾元颇为不满,但被顾无咎喝止。
顾无咎心想,此事显然又是一次嬴玄精心筹备已久的政令讨论。
连货币源头之事似乎都有疑点。
蒙毅与晁错之前的论战,也不过是用来引出新币的一个策略罢了。
自从嬴玄设立宫中决策机制后,他这个丞相的位置愈显边缘化。
再看另一边默不做声的李斯,更让顾无咎悔恨将如此老谋深算之人推举至右相位。
正当众人争论不下时,宫门开合间一阵冷风涌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